一位數位移民的告白:Facebook, iPad, iPhone如何翻轉我們的世界
I Live in the Future & Here’s How It Works: Why Your World, Work, and Brain Are Being Creatively Disrupted
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作者:Nick Bilton
譯者:王惟芬、黃柏恆、楊雅婷
出版社:行人文化實驗室
出版日期:2011年02月08日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

作者Nick Bilton為紐約時報研究員兼專欄作家,他負責為紐約時報找尋在數位科技時代下,傳統媒體應何去何從的解答。書中提到許多研究結果與社會現象,試圖解釋網路、新媒體的出現對傳統媒體所造成的衝擊,並以個人層次探討網路科技對數位原民與數位移民的影響。作者甚至大方地在書中自我揭露,接受「Wired」雜誌採訪時,承認自己放棄閱讀紙本紐約時報,僅在網站上瀏覽新聞所受到的抨擊與撻伐。即便作者與我所在的文化、社會脈絡並不相同,書中所言及的許多現象與個人經驗,卻與我自身的生活經歷相當貼近。因此,「一位數位移民的告白」讓我輕鬆且深入地窺見了數位時代的趨勢。

在前言部分,作者便揭示了一個相當吸引我的想法,他認為各種媒體工作諸如廣告、攝影、寫作,甚至是程式設計與使用者介面設計,種種核心都是相同的,而那便是「講述故事」。無論運用哪一種媒體工具,最重要的結果都是故事情節和訊息。其後,作者更談到我們生活中的每件事,都是以某種形式在講述故事,而資訊領導者其實就是講故事的人。如同作者這般站在科技潮流尖端的人,可能擁有許多先進的、專業的技術,但在掌握趨勢之後,仍回歸至最簡單卻也最為重要的概念─訊息與故事,而這似乎也與「Content is king」的口號概念不謀而合。

這不禁讓我想起電腦動畫的領航者Pixar動畫工作室,Pixar縱然追求更細緻、更精巧的動畫技術,但在製作過程最終仍是以「故事」為最重要的元素。在觀賞「怪獸電力公司」時,我對毛怪身上蓬鬆、精細的毛髮感到驚艷,但更吸引我的是阿布與毛怪的天真互動,以及從尖叫到歡笑的感人過程。而Pixar對故事塑造的堅持,正由不斷升高的票房紀錄獲得肯定。因此,我也相信在追求精進的技術之外,不可被背棄的仍是以人性為本的故事與內容。

針對媒體內容而言,作者以一口(bytes)、點心(snacks)與正餐(meals)作為分類。其認為因著不同的媒體形式,媒體內容的長度也會隨著改變,但內容的品質與讀者思考的能力並不會因此降低。在現代,讀者僅是成為了一種即食性動物(consumnivores),搜尋、攝取並傳播一口、點心與正餐等不同大小的內容,而最後閱讀的深度與廣度,全靠自己的選擇而定。作者認為長篇形式的內容並不會消失,數位原民們也並非無法專注,而是媒體尚未將故事調整到可以吻合讀者們不斷改變的興趣。

對此,我仍抱持著懷疑的態度。即便作者列舉印刷機、火車和電視等當時的新科技出現時,人們的諸多疑慮已在事後被證明全是多餘。但若談論到數位科技的出現對溝通、閱讀和語言所造成的影響,我仍認為作者所持觀點過於樂觀。以我自己為例,在只得以紙筆寫作、測驗的過去,必須擬定架構、鋪陳起承轉合再仔細下筆,以免塗塗改改影響試卷整潔,造成閱讀者負面的觀感。但在電腦出現以後,僅需要不到一秒的時間,我便成為了複製、貼上的動物,且絲毫不須考慮留不留下修改痕跡。我認為科技的變革,確實改變了我的寫作、閱讀和思考行為模式,在我獲得了便利的同時,我也失去了些許邏輯思辨的能力。

另一方面,作者舉出學生對朋友、圖書館館員使用即時通訊時,仍會因對象不同而有相異的溝通模式。藉此談到網路新語言的出現,並未削減我們在一般言說的規則,而我對此也仍放不下擔憂。即時通訊、社群網站與微網誌的產生,促使新的溝通管道與模式誕生,但我認為這不僅是多了一種新的溝通方式如此而已。電腦中介傳播與面對面傳播確實有相當大的差異,我們企圖以表情符號、縮寫、新語言等手段,仿擬真實社會中的溝通形式,而這些方法也正回過頭來影響了真實社會的傳播。例如數年前曾吵得沸沸揚揚的注音文、火星文現象,以及最近流行的「閃光」、「揪團」、「踹共」等網路語言,都說明了電腦中介傳播的模式、用語都已經躍入傳統媒體與真實社會的傳播行為。

書中各章節幾乎都環繞著「我在中心點」的核心概念,一切訊息以「我」為中心被篩選、分享或再創新。以「我」為出發點,媒體必須提供多元的組合、改變既有的傳播模式,使習慣多工處理的人們將目光鎖定在被宣傳的訊息上。而身為接收者的我們,逐漸將不同的媒體工具組合成最適合自己的訊息過濾器。無論是社群網站、RSS訂閱、書籤工具,都能幫助我們建立專屬自己的「錨定社群(Anchoring Communities)」,這點確實令我感同身受。

以我的數位媒體使用習慣而言,臉書和噗浪早已成為與社群接軌的必經管道,RSS讓我不漏接一則喜愛部落客的訊息,書籤網站不僅儲存我的喜好,也讓我看見世界各角落的熱門資訊。每當我在臉書粉絲團上按下一個讚,就代表著這些我所感興趣的資訊,將自動送到我的眼前來。這些由科技所帶來的種種便利,幫助我在龐大的資訊流中找到適當的訊息。即便部分聲音認為會聚而成的資訊同質性過高,但我認為透過其他的「我」過濾出的內容,而能增加我對各領域瞭解的深度。且在這Web 2.0的時代,每一個「我」都能成為發聲的媒體,藉由社群的互動,能確實增加視野的廣度,讓我能聽見更豐富、多元的聲音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Nick Bilton 數位移民 社群
    全站熱搜

    Loui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